
庫塞維茲基:低音提琴協奏曲
Koussevitzky: Double Bass Concerto, Op. 3
1902年,Koussevitzky完成了他的升F小調低音提琴協奏曲。他將這首曲子獻給1905年結為連理的妻子Natalie Ouchkoff女士,並在同年將這首曲子交由莫斯科愛樂樂團首演。雖然此曲有三個樂章,但實際上Koussevitzky是以ABA的單樂章架構下去構思,並以二十世紀初流行的俄國美聲(bel canto)風格寫成。
這首曲子是否為Koussevitzky親寫,是低音提琴家爭論不休的問題。他的支持者認為,只有一位真正的低音提琴手才可能寫出這麼適合這項樂器的作品。他的遺孀Olga Koussevitzky則堅稱,這首曲子絕對是Koussevitzky本人獨力完成的。Koussevitzky的作品展現出了低音提琴在當時還少有人探索的深度。如同他的夫人在1954年7月的《週六評論》中寫道:「他把低音提琴的聲音比作天然的人聲。他仔細寧聽了當代偉大歌手的聲音,並嘗試模仿他們的聲線。對他來說,低音提琴不只是一個弦樂器,而是傳達他內心歌聲的媒介。」
1927年,當代評論家Philip Hale聽過Koussevitzky在波士頓演出這首協奏曲後,這麼寫道:「Koussevitzky的協奏曲不是只為了炫技而作的作品,它在每一個地方都展現出深思熟慮的構想與巧思,並去除了所有繁瑣的細節。」著名加拿大作曲家Anne Lauber將這首協奏曲形容為:「發自內心對於音樂熱情最真誠的表現」。
從音樂中可以聽出Koussevitzky心目中對於柴可夫斯基、格林卡、達爾戈米日斯基、格列爾、斯克里亞賓和拉赫瑪尼諾夫等偉大作曲家的仰望。音樂學者Faubion Bowers寫道:「這首曲子是那個時空和地理背景下獨有的產物。但是曲子中盡情飛揚的音符與澎湃情緒,卻也擁有一種永恆的普世之美。畢竟,這是Koussevitzky用他最熟悉的語言,跨越時間在跟我們說話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