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卡爾·奧古斯特·尼爾森(Carl August Nielsen,1865年7月9日-1931年10月3日),丹麥作曲家指揮家。尼爾森出生於歐登塞南部小村莊Sortelung的一個貧窮畫家油漆匠之家,他的父親會演奏小提琴。他在十二個孩子中排第七。8歲的時候他就開始在他父親和當地的一位教師那裡學習小提琴。

1883年他到哥本哈根皇家音樂學院學習。他的專業是小提琴。1889年他成為哥本哈根皇家劇院小提琴手。而他獲得了一份獎學金,使得在1890年他可以去到德國深造。

 

這套作品是尼爾森22歲時創作的。他當時仍在與他的音樂學院的老師-奧拉·羅森霍夫學習作曲。它於1888年9月8日在哥本哈根的蒂沃利音樂廳首次演出,由著名的青年人才支持者Balduin Dahl指揮蒂沃利樂團。

首演得到了廣大的迴響,當時在樂團裡演奏的尼爾森,多次被召回舞台謝幕,甚至第二樂章被當作安可曲演奏。當時的媒體的評論:“這位年輕人顯然想表達自己的音樂思想,內容以優美,簡潔,謙虛而誘人的方式呈現,出色的聲部書寫和悅耳的聲音飽滿感,為弦線材料展現出絕佳的視覺效果。”這作品是尼爾森職業生涯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,因為這不僅是他的第一個真正的成功,而且還是一個月後在歐登塞演出時他親自指揮的第一批作品。

 

富戲劇性,卻簡短又動聽的前奏曲,是第一樂章,讓人想起葛利格和斯文森所表達的斯堪納 維亞浪漫主義。 第二樂章華爾茲奏鳴曲(Intermezzo)是華爾茲的作品,給人以作曲家對三重時間的熱愛的暗示,並且偶爾會出現平坦的七度格調,這後來成為尼爾森音樂的特色。第三樂章以輓歌為主題莊嚴地開始,但很快就分解為非常激昂熱烈的奏鳴曲形式,並引入了一開始的主題,把它賦予了新的生命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