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約翰•賽巴斯蒂安•巴赫:布蘭登堡協奏曲,第三號

J. S. Bach:Brandenburg No.3 in G major, BWV 1048

 

約翰·塞巴斯蒂安·巴哈(Johann Sebastian Bach,1685~1750),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,也是巴洛克音樂的集大成者。巴哈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傑出、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

莫札特貝多芬齊名。

巴哈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艾森納赫(位於今德國圖林根州)的一個音樂世家,巴哈家族發源於圖靈根韋希馬爾,是文化史上一個顯赫的音樂世家,在16世紀末至18世紀末產生了至少橫跨七代、超過50位的音樂家

巴哈自幼即接受音樂教育,終生自學作曲不輟,他一生多產,其作品以質量俱佳著稱,除了歌劇,幾乎涉獵了當時所有的曲種,包含清唱劇受難曲神劇經文歌彌撒曲聖詠、各種樂器的獨奏曲、組曲室內樂協奏曲等等。儘管巴哈沒有開創新風格,但他的創作廣納了德、義、法等國的音樂手法,並以嫻熟的複調技巧呈現,展現了巴洛克音樂風格的精華與深奧的思想。

 

關於布蘭登堡協奏曲的創作緣由有兩種說法,一說是巴哈應了當時的布蘭登堡侯爵 克里斯蒂安·路德維希的邀請而作;另一種說法則是巴哈在科滕創作了這些作品,並在接到邀請之後略加修改,獻上了這6首作品。據研究,巴哈曾經在科滕演出過這6首協奏曲,然而直到1734年布蘭登堡侯爵去世,他也沒有聽到過這些以他的封地命名的作品。

『布蘭登堡協奏曲』,屬於巴洛克當時流行的大協奏曲體裁,一共六首。不同於現在更為常見的獨奏樂器的協奏曲,大協奏曲不是由一件樂器和樂團競奏,而是一組數量較少的樂器和另一組數量較多的樂器競奏。

按照慣例,協奏曲是快-慢-快三個樂章,通常第一樂章是一個快板樂章,典雅,絢麗,帶著一絲驕傲;第二樂章是抒情的慢板,有沉思,有悲傷,也有甜蜜的各種音樂表情;第三樂章快速華麗,充滿了燦爛的光華。而本場演出的第三號沒有慢板樂章,只有兩個慢板和弦作為兩個快板樂章之間的過渡。

第三號布蘭登堡協奏曲的樂隊配置比較特別,僅僅使用了弦樂器,只有三把小提琴,三把中提琴,三把大提琴和作為數字低音的一把低音提琴和一架羽管鍵琴。這種獨特的樂器配置使得這首協奏曲更像是一部室內樂作品,聲部之間的對話顯得尤為重要,而樂器音色上的差別較小也必須依靠出色的作曲技巧加以彌補。

 

第一樂章G大調。無速度標記,應當為快板,2/2拍

第一樂章的主題典雅明麗,富有內在的動感。全奏呈示主題之後,樂隊分為三組,主題也被分解為幾個短小的動機,三個聲部利用這些動機加以變化和發展,形成許多新的旋律,這些旋律又交織在一起,仿佛枝幹的末端又會分出更細的枝幹,枝幹相互聯結,織成了一張音響的網。音樂在連續不斷的流動,各種變化無不是來自於最初的那個主題。

 

第二樂章

第一三樂章之間僅有一個小節的兩個慢板和弦作為過渡。當然也有一些指揮和樂團會選擇其他作品的慢板樂章,或是從其他的樂曲中截取片斷,作為替代來演奏。也有不少演出將此段交由羽管鍵琴手即興發揮。

 

第三樂章G大調。快板,12/8拍

快速行進的主題依次出現在小提琴,中提琴和大提琴上,巴赫利用弦樂隊展示了這個主題對位的可能性,轉而在大提琴上給出了一個對比性的主題,隨後的樂曲不時返回到最初的主題上,這個主題被不斷的發展,變形,與對比主題融合,又脫離開,重新恢復到原始的狀態。

bottom of page